文:德宝法师
《法句经》是本古老的佛教经典(比弗罗伊德还早数千年),其中有一段说道:“你现在的样子是你过去的果;你未来的样子,则是你现在的果。恶念的后果会一直跟着你,就像牛尾被牛拖着走一样;清净心的后果也会一直跟着你,就像你自己的影子一样。没有人一一包括父母、亲属与朋友在内,能像你自己的清净心一样帮助你。训练一颗良好的心,将会为你带来快乐。”
禅修的目的就是净化内心,清除困扰你的贪心、瞋恨与嫉妒等烦恼,禅修为内心带来平静与觉醒,达到一种安定与内观的境界。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受过教育的信徒,相信知识会让人更文明。不过,文明只能从表面修饰一个人,让高尚而世故的谦谦君子,承受着战争与经济崩溃的压力,却一筹莫展,因为害怕惩罚及带来的后果而守法是一回事,因为清除那会让你偷窃的贪欲以及唆使你去杀人的瞋心而绝对地守法,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丢一块石头到河里,流水会把它的表面磨平,但是它的内在却不会改变。把那块石头丢到红通通的火炉中,它会熔化,整块石头从里到外就此改变,文明只会改变一个人的外表,禅修则能从内在彻底转化一个人。
禅修被称为“伟大的老师”,它是净化的炉火,透过觉知,缓慢而确实地运作。你的了解愈深入,你就愈是具有弹性与耐性,而且愈慈悲,变得像完美的父母或理想的老师,随时准备好宽恕与包容。你因了解别人而爱人,因了解自己而了解别人。你深入内观,看出自我的虚妄以及你自己的人性弱点,你了解自己并且学会宽恕与爱人。当你学会对自己慈悲时,那么,对他人的慈悲也就油然而生。一个禅修有成者已经对生命达到深刻的觉悟,他或她必然会对世界有着深刻无私的爱,你的傲慢蒸发了,敌意也枯竭了。禅修很像是开垦新生地。要在森林辟出一片田地,首先得清理树林,将残株拖离。然后犁田,施肥与播种,最后才能收成。开发内心也一样,你应该先清理路上的各种障碍物,把它们连根拔起,让它们不会再长出来,接着你必须施肥,在心田里灌注精力与纪律。然后你播种之后才能收割信心,戒律,正念与智慧的果实。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信心与戒律有特殊的意义,佛教的信心,不是一古脑地鼓励人们信仰经典,先知或权威人士。此处信心的意义更接近于自信。认知某样事物为真,是因为你看到了它的运作,因为你亲自观察过它。同样地,戒律不是盲目顺从权威人士订定的行为准则,而是因为你认知到它比你现在的行为更殊胜,而自觉与自发的一种健康的习惯模式。
禅修的目的是达到个人转化。进入禅修一端的‘你’,与踏出禅修另一端的‘你’不同。禅修透过一连串让你变得更敏锐的过程,藉由深入觉察你自己的思惟,话语与行为,而改变你的性格。你的傲慢蒸发了,敌意也枯竭了,你的内心变得平静,生命也就安定下来。像这样,做好禅修,将能帮助你悠游于顺境与逆境之中。它能控制你的紧张,恐惧与忧虑。你不再心神下定,激情也能获得控制,你开始明白事物,生命从挣扎的姿态转变成自在地滑翔,这一切都是都是透过觉悟而来。
禅修令你专注与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锐。然后,慢慢地,你自己潜在意识的动机与机制变得清楚起来。你的直观更锐利,思想的精确度也提高了,你逐渐抛开偏见与妄想,洞见事物的实相。
这些理由是否足够支持你费工夫去修禅?大概不够。这些都只是纸上谈兵的论证而已,要了解努力修禅是否值得,只有一个方法:学习正确地做,并且亲自去体验。
一路走来,你只知道应该还有其它的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更好的方式,或者更完整地接触生命的方式。
你无法碰触到真实的生命,既然无法再次办到,当然再也快乐不起来。没有人真的放松自己,大家都只是在假装而已。它是深细而无所不在的习气,是慢慢缠绕而成的结,需要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一次一小段,慢慢解开它。当它留不住时,我们便竭尽全力重复那个会引起这种想法的经验,让我们称这种心灵习惯为“执着”。我们的内心充满不满与批评,我们在自身周遭遍筑围墙,因而被困在自己爱憎的牢笼中,感到痛苦万分。我们真正追求的不是表面的目标,那只是过渡的方法而已。我们真正追求的,是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舒缓的感觉。舒缓、放松还有解除压力。
幸好,你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你可以学习控制你的心,跳出贪爱与憎恶的无尽循环。
过度开发物质层面,却会因此赔上感情与心灵层面,为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你现在的样子,是你过去的果;你未来的样子,则是你现在的果。
禅修被称为“伟大的老师”,它是净化的炉火,透过觉知,缓慢而确实地运作。
禅修透过一连串让你变得更敏锐的过程,藉由深入觉察你自己的思惟、话语与行为,而改变你的性格。